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文稿:AI 对加密艺术和元宇宙的影响 | AI、加密艺术与元宇宙NO.18

服务器艺术 服务器艺术 2023-08-24




《AI、加密艺术与元宇宙》系列讲座第十八期,
我们邀请到AI Vanguard发起人,港中大深圳区块链协会主理人黄祯,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作为讨论嘉宾,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袁园担任主持嘉宾,以“AI 对加密艺术和元宇宙的影响”为题展开对话与讨论。

本文为讲座内容文稿,扫描下图二维码观看视频回放。


AI 对加密艺术和元宇宙的影响


@袁园: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袁园,欢迎大家来到服务器艺术有名堂。今天是服务器艺术出品的“AI、加密艺术和元宇宙”系列线上讲座第18期。将以“AI对加密艺术和元宇宙的影响”为题展开讨论。

今天我们邀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AI Vanguard发起人,港中大深圳区块链协会主理人黄祯;另一位是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

2023年见证了诸多事件。从2021年元宇宙、NFT的热潮到现在的冷静,虽在Web3世界里依然活跃,但公众关注度降低,给NFT市场和元宇宙的前景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这既与加密货币动荡相关,也与生成式智能AI的发展密切相连。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艺术机构如蓬皮杜开始将加密艺术纳入收藏体系,加密艺术家相较传统艺术家也更积极面对AI带来的变革。同时,王兴和黄祯也刚参加香港Web3大会,是否为我们带来关于Web3世界新探索方向的思考?

AI对加密艺术家有何影响?首先请王兴分享。


香港web3 大会

@王兴:

既然袁园老师提到香港的Web3大会,我就先聊一聊在香港看到的情况。长时间在内地工作,我原本以为Web3和区块链是小众行业,尽管两年前牛市时受到关注,但与流行无关,人们谈论区块链时,脑海中不会浮现出春运或集市般的场景。

然而,当我到达香港会展中心时,眼前的景象令我震惊。从未见过与区块链有关的活动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参与者,一时间让我怀疑是否能进入会场,根本无法挤进那个空间。

当我进入会场后,有一次要下楼买水,发现会展中心一楼便利店的饮料都被抢购一空,餐厅和咖啡馆也都排起了长队。甚至有人劝退说:“很多东西已经没有了。”香港的人流和热情远超我此前的想象,让人感到振奋。不知道黄祯对此有何感受。

@黄祯:

那天我和王兴老师在会场见面了,也让我们有强烈的感受。之前在内地待得时间较长,一度担心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我们与人交流时甚至不太敢提及区块链,而是称之为“金融科技”。

然而,这次在香港,变化之大令人惊讶。区块链和Web3方向已成为一门显学,大家都愿意聊它、关注它的发展。即使过去一年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大家依然看好它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项目。香港的活动中有很多NFT社区,期间有上百场活动,大家都很愿意参与。这次香港的Web3大会氛围非常好。


2023香港web3嘉年华

@王兴:

在香港,我特意见了一些与区块链关联性不强的群体,包括香港本地艺术领域和传统金融界的朋友。让我意外的是,或许由于香港是一个Google和Twitter等媒体空间活跃的地区,大家对区块链的认识与内地有很大不同。在香港最高级别的会展中心举办这样的活动,大家对区块链的态度显得更为积极,认为这是一个必须紧跟并投入的领域。这种情况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袁园:

大陆是已经完全禁止加密货币了(自2021年起就禁止),据说香港在6月份将正式推出加密货币许可制度,之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局长还成立了Web3协会。在政策和定位上,香港与内地有很大不同,某种程度上,香港为内地的探索者提供了一个信心,显示了这个领域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具有前沿性。


4月11日,在北京和香港当局支持下,香港Web3.0协会在港正式成立

对于媒体作为中介的角色,不同媒体确实有自己的倾向,已经对现象进行了观察和阐述观点。我特别想听听你们在现场的感受,无论是对信心、趋势还是新的可能性。

@王兴:

我发现在香港,显而易见的是有大量的本地用户和应用拓展机会。此外,虽然区块链创新项目中头部项目较少,有资源的热门组织可能会选择观望,但香港的发展速度很快。

现场有许多资管和工具类项目。我们数字化合物的作品也涉及一些开发挑战,例如寻求更高效、更可用的存储解决方案。过去,许多加密艺术和区块链应用的存储并不理想,常采用中心化存储、IPFS等静态解决方案。这次,我看到一些团队在存储方面做了更多尝试,让我非常开心,因为我们未来的作品确实需要在存储方面做得更好。例如,我看到有团队在以太坊的L2上开发储存方案,提高了可用性和降低成本。同时,也有内地团队专门开发动态NFT协议并进行路演。

@袁园:

你能更深入地介绍一下动态NFT项目跟以前的NFT项目特别大的差异在哪儿?

@王兴:

我没有与这些项目的创始人深入讨论技术细节,他们的核心发力点是允许一个NFT作品或产品的活动在链上得到确认。传统的IPFS或亚马逊云存储存有一个问题,即它们无法与链进行交互,导致所谓的去中心化应用和作品实际上是从中心化存储媒介中读取数据。通常,这类合约只能读取一次。而动态NFT允许一个NFT在系统内多次与去中心化存储方式进行交互。据说,一个包含测试和样例的产品将在大约一两个月内推出。

@袁园:

以我的理解,原来的NFT项目(不考虑像素类型的,因为它们完全在链上)通常是剥离的,合约调用中心化存储上的内容。而动态NFT可以更纯粹地实现在链上的交互,不再像以前那样与中心化存储进行交互。

可能随着NFT动态项目的实践不断增加,越多操作发生在链上,越少依赖链下处理。这不仅更符合区块链的精神,还可能为合约层面的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

@王兴:

确实,将功能下沉到协议层,不论用于艺术作品还是其他方面,都能为应用带来直接价值,例如在团队不再存在时,作品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保留。这使得作品变得更像油画,画家去世后,画作仍然保持完好。

目前,许多基于软件模式开发的加密艺术和其他媒体艺术作品实际上无法摆脱团队的存在而独立存在。这其实也是互联网艺术、新媒体艺术和加密艺术的一个硬伤。若要使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长期讨论和对后世产生影响力,作品必须在相当程度上不依赖创作者而存在。这一点至关重要。

@袁园:

我认同你谈到的这一点,如果作品过于依赖中心化存储或链下操作,这类资产是不可靠的,一方面依赖于项目团队,而这些团队可能是迅速兴衰的。

另一方面,正如你所说,作品高度依赖链下操作,项目团队其实和中心化存储是一样的。因此,在未来评估NFT项目时,可能会更加关注作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团队和链下操作,以评估资产风险。

@王兴:

确实,去中心化开源软件的高度去中心化是我们的目标,尽管这看似遥不可及。2021年的牛市已经在合约层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事实上,从Web2迈向Web3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完成基础设施和工具的去中心化建设。

如今,许多人在熊市中感受到了市场的低迷,项目和人员似乎消失了。然而,默默付出的人仍在努力,他们需要时间和更好的发声环境来推广创新,使其更广泛可用。当下一轮牛市来临时,我们将拥有更可靠的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将使我们更接近早期区块链的理念,即谷歌提倡“不作恶”,而区块链则力求“不能作恶”。

@袁园:

黄祯,你怎么认为呢?

@黄祯:

我特别能理解王兴老师提到这点。在牛市中,市场情绪炽热,各种成本也随之上升。然而,熊市使得尝试新事物的成本降低,正如你所提到的动态NFT,作品创作和流转过程中的数据逐步上链,这是我们一直期待看到的项目。

在香港的经历中,我与王兴老师的感受相似,看到更多的创新和关注点集中在交易场景、资产配置等方面。无论是资产托管、交易,还是与交易相关的NFTfi等场景,似乎比用户增长和社群更受关注。

此外,头部的L2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少,更多的项目依然围绕交易场景展开。尽管没怎么看到NFT内容或形式上的创新,但NFTfi的流动性协议、借贷和质押等方面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还观察到许多金融机构和艺术家再转向NFT。同时,香港的传统艺术圈也受到了这波浪潮的吸引,他们的疑惑和探索精神引发了新的碰撞与思考。


2023香港web3嘉年华现场

@袁园:

黄祯你刚才分享的几个点我还挺关注的:

首先,你提到现场并没有很多视觉为主的NFT项目。我们知道,AI对视觉领域的影响最大,在现场没有看到太多视觉为主的NFT作品,这是完全预料之中的。

其次,你观察到更多的是交易导向。Web3的兴起得益于金融的底层逻辑。它可以应用于艺术、游戏等多个领域。大家关注底层交易导向的场景,而不仅仅是视觉NFT,这是好事。

我想请你们进一步讨论,什么样的新交易场景会带来创新,特别是在加密艺术领域?你提到在现场看到了很多香港的传统艺术家,这可能与香港的氛围有关,他们关注这一领域显示出积极的心态。当前可能正处于一个熊市,但正因为如此,留给了更长的窗口期进行探索。

我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即便没有马上的成果,至少是在某些方向进行了尝试。

@王兴:

据说在会场大约有200个项目,包括交易所、工具、DAO、媒体、资管等。通常,愿意支付展位成本的项目商业模式比较明确,这些资金会逐级流向内容创作。我们“数字化合物”跟“万物岛”有合作,也有露出。我自己也考虑过要不要自己做展台这种事,但在这种场合里作为内容其实是比较低效的。我理解的整个价值链条可能是从工具到平台,到金融的应用,不管是从销售获得的利润还是二级市场或是一级市场的钱,会变成自己平台的运营,自己平台上的交易量,在那个层面上才会再次养育创作者。我是这么理解这件事的,所以不觉得会场有什么不好,我觉得链条就是这样的。

 SeeDAO

在私下的小聚会上,我也见到了一些一直在进行NFT相关项目的人。尽管市场环境和销售环境不能与牛市相比,但大家还在继续探索。

关于袁园老师提到的创新问题,我半个月前写过一篇文章2023年一季度发生的NFT结构性创新),发现即使在去年下半年行情惨淡时,创新并没有放缓。比如,Blur把NFT-Maket引入了一个做市商机制,虽然币价跌得厉害,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未来,如果NFT市场发展壮大,可能会有专业的NFT做市商。

另外,基于NFT质押的项目也在出现,这有助于吸引对资本效率有追求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我相信,当市场情绪再次好转时,这些创新都会发挥作用。虽然这些项目不一定是最终赢家,但所走的路都不会白费。

这是我对黄祯和袁园老师谈话的一些想法。

@袁园:

王兴提到的几点确实更聚焦于NFT生态,例如专业的NFT做市商,其目标是激活NFT生态。在NFT内容市场不太活跃时,通过资产质押,大户可以盘活资产,投资加密世界中的其他金融领域。这意味着投资NFT资产的收益并不仅仅依赖于NFT内容交易,更多人可能会投身到NFT收藏中。

这样的策略使得NFT资产在牛市和熊市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熊市时,通过资产质押在金融领域操作,避免了人们认为NFT只是单一的、完全依赖于NFT自身市场收益的投资。


黄祯,请分享你对我们刚才讨论内容的看法。


Web3与游戏

@黄祯:

王兴老师提及了一些NFT领域的创新项目,例如平台突破和流动性协议等,这些创新为市场带来了更好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NFT同质化,以便进行交易和投资。尽管我对这个方向的了解有限,但相信在进行更多创新之后,它们有望超越纯粹的公开交易市场所带来的价值。

除了内容导向的NFT外,我也关注其他类型的NFT创新,如游戏方向。

在香港的大会上,出现了许多以功能性为主的项目,它们可能是推动NFT市场流动性发展的关键。这些创新主要满足市场需求,NFT领域一直关注这类功能。包括虚拟资产交易在内,许多方面都希望增强流动性,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可能会推动其他类型NFT的流动性扩张,具有较大的突破性。

@王兴:

我其实一直关注着Magic上的游戏生态,它集合了工会、游戏分发平台,也算半个VC。在香港,我也与一些朋友讨论了这个话题,大家普遍看好这个模糊的方向。对于机构来说,押注单款游戏成功率较低,因此更看重平台。

自2019年下半年EOS时代开始,我就关注区块链游戏。刚刚经历的牛市解决了游戏资产持有者拥有高购买力但不愿投入时间玩游戏的问题,区块链游戏中,玩游戏的人和持有游戏资产的人很难匹配,而上一轮牛市的创新让这两类人可以被区分开来。许多人抱怨区块链游戏不好玩或游戏道具昂贵,普通玩家买不起。但技术层面上,通过可信的链上租赁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大进展。

去年下半年,我们看到许多游戏平台和游戏工会也比较活跃。我曾从事手游行业,知道手游圈的资金更倾向于投资大型游戏平台,如九游、腾讯和网易,因为他们需要持续推出优秀的游戏团队和产品,这是主力。未来,像Magic这样类型的生态会被加大投入,尤其在基础设施已经完善的时候。再加上资产持有者和玩家可以很好地分离,前景非常广阔。

总之,我认为游戏结合区块链是一个有趣的发展方向。游戏市值庞大,传统游戏每年有2000亿美元的营收,而所有艺术门类一年加起来只有600亿美元。游戏领域具有庞大的受众和巨大的潜力,这使得它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领域。同时,作为一名NFT内容创作者和加密艺术家,我期待游戏为加密艺术带来新的机会。传统游戏已经激活了CG、数字艺术、数字绘画、数字雕刻和动画等艺术门类。

实际上,加密艺术未来可能与游戏生态紧密结合。我们去年的作品《加密艺术驱动器》其实就具有游戏成分,交互性和玩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之,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信心和期待,也已经看到许多技术通过区块链游戏进入Web3叙事,如AI。

实际上,AI已广泛应用于众多PFP项目,游戏不仅有趣,同时对许多人具有极高吸引力。这些内容终于找到了一个既有利润空间,又能实现大规模整合的场景,为AI和区块链创造了刚需高频应用。我们也希望和游戏方合作,探讨如何将艺术融入游戏项目。

在传统艺术领域,独立游戏以创新玩法而非依赖资源打造美术和数值为特点,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子类。我认为加密艺术有可能与游戏结合,产生优质内容。

@袁园:

王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今天的讨论并非要得出结论性断言,而是尝试提出问题和洞察,并在互动中展开。

游戏产业的规模远超其他艺术领域,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大的市场,最好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通常用于最有钱的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又会推动技术进步。游戏的发展与CG艺术高度关联,艺术家利用游戏中的技术进行创作。新的Web3技术既可以用于商业场景,也可以用于艺术表达。游戏产业成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或许能与加密艺术产生联系。对艺术家而言,应该在各种领域扎根,包括游戏、日常生活和金融等。

希望未来能看到艺术作品中融入游戏性、金融性,游戏的金融属性和商业模式能为作品赋予价值。同时也希望在游戏生态中看到艺术作为游戏资产。这两方面都值得探讨。

黄祯,关于刚才讨论的内容,你有什么观察?

@黄祯:

的确,有观点认为游戏是第九种艺术。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游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最佳应用,还因为它推动了计算机领域的很大部分的发展。游戏是计算机最原生的表现形态之一。许多互联网游戏,3A大作如《刺客信条》和《黑客帝国》,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大量艺术内容。游戏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能让人们愉快地感受、观看和体验。



NFT的火爆程度与区块链游戏的热度密切相关,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区块链游戏不仅关注资产上链,还关注游戏数据和操作数据是否上链。上链可以采取多种形态,非同质化操作属性可以转化为NFT。许多纯链上游戏正在尝试这种方式。

NFT不仅在传播性和交易商方面产生影响,还为内容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载体能否再发生一个改变。这与袁老师提到的观点应该相吻合。

!窗体底端


AI对加密艺术与元宇宙的影响

@袁园: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AI对加密艺术和元宇宙的影响。

首先,我们已经看到AI
(这里及后文中提到的AI主要指的是生成式的人工智能)在Web3中的应用,如刚才谈到的生成式NFT。

其次,在链上游戏中,AI可生成游戏资产,涉及游戏叙事、故事设计、角色建模等方面。借助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AI在游戏开发的一系列环节中如虎添翼。AI应用可以深入游戏生产的每个环节。

第三,在元宇宙建设中,AI可能颠覆传统模式,包括环境设计和动态资产。此外,AI也可以参与Web3开发,如编写、调试代码等。

让我们讨论AI对加密艺术、元宇宙和Web3应用的影响。首先请王兴发表意见。

@王兴: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许多PFP项目方裁减设计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AI技术的双刃剑特性。

正能量方面,AI技术使得创新和创业的成本降低,让更多人有机会在某个领域进行创新。由于部分岗位不再需要招聘人员,资源得以重新分配,进一步推动创新。然而,在负能量方面,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对AI技术的普及感到担忧。例如,Artstation上的艺术家们通过在作品上标注AI抵制图案来表达他们对AI的担忧。

事实上,这是一个严重的“个人危机”,与产业发展机会紧密相连。过去,纸上插画艺术家的岗位被数字艺术家取代后,产生了许多细分岗位,如3D建模、动画和渲染等,其实使得就业人群增加了,同时也催生了新一代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这涉及到光荣与理想与残酷交织的问题。

@黄祯:

突然让我想起我们之前讨论的一句话,它是未来,但只是一部分人的未来。

@王兴:

可能因为我原来的很多朋友还在那个领域里工作,或者大家对那个领域还有感情。我也常思考着这些人的未来发展,整个领域应该如何调整。

我相信未来AI将分为通用助手和私人助手,我们的数据安全可被保护。提到Artstation案例是因为平台方的做法引发艺术家抱怨,平台设定了一个奇怪的按钮,按下后可达成数据是否供应给AI的约定,但按钮效果存疑。许多重要设计师和艺术家已离开Artstation,AI带来的收益还在路上,但现实损失已显现。



我相信这也是Web3可以解决的问题——关于个人的数据主权问题,尽管具体项目和路径尚不明确。

袁园:

王兴讲的特别好,我先简单回应一下。

首先,AI技术降低了门槛使更多人受益,让创新和创业更民主化。但同时,高门槛领域的人可能被AI替代,失去工作机会。作家威廉·吉普森说过“未来已来临,只是分配不均”。对没有技术的人,未来带来了机会。而对原本在高门槛领域的人,未来冲击了他们的地位。

其次,AI带来的深刻地冲击不仅是替代现有岗位,还可能产生新的业务模式。例如,AI创作的NFT更具灵活性和差异性,这将是未来的趋势。人们可能会在新鲜感过后,会推出更多新的NFT项目。

另外,多模态AI能处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这也将为游戏、元宇宙数字分身和NFT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之前我们欣赏过Pak的《迷失的诗人》(Lost Poets),如今,借助ChatGPT和Midjourney多模态AI,我们可以实现更富想象力的诗歌创作。回顾当初为Park激动的点子,今天想象起来就如同技术上的像素般有趣。

现在我们面临着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在游戏中为每个角色赋予AI属性,实现演化。尽管目前还未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突破应用,但这只是时间问题。随着AI的API成本降低,大家对这个技术的了解也在增加。

下面将讨论交给黄祯。

@黄祯:

的确,这一轮AI的发展降低了门槛,提升了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专业的超级助手。不论是文本类型的ChatGPT,还是图像类型的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这种能力跃升让更多人受益,在短时间内,我们能完成许多以前无法实现的事情。这将对众多行业产生深刻影响,人力成本降低10%-50%,行业成本结构发生巨变。

一批年轻人或最前沿的技术新贵掌握了这种能力,无论是团队合作还是个人奋斗,都对各行业产生尖锐冲击,改变行业格局。这并不仅限于Web3领域,从底层数据到价值流转层,再到组织形态层都受到影响。成本降低带来的结构变化将孕育新一代技术新贵,他们将在社会结构中找到新的位置,对经济、文化和形态产生新的影响。

这些年轻人成长的基础与上一代截然不同。生成式AI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从过去的人际对话,到书本和互联网时代的查阅,再到今天AI的高效信息处理。如今,信息密度的变化对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效率。

王兴老师和袁园老师提到的问题,关于AI如何改变社会就业确实重要。然而,随着知识结构的改变,新的需求和就业机会可能会涌现。就像互联网时代一样,许多人失去就业机会,但在互联网的辅助下找到了新的位置。当前,我们正处在适应AI的浪潮之初,新需求和机会仍在等待被挖掘。尽管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但整体来看,我们应保持乐观态度。

关于内容生成和元宇宙的影响,AI在区块链生态和元宇宙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内容生成成本降低,但也带来新的挑战。AI使以往靠天赋和积累拥有的能力泛化,扩散给了更多人,但这个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暴力。AI的消化信息和生成信息两个维度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无论是内容还是数据方面,都会带来新的挑战。

今天的讨论对于我们探讨这些问题非常有意义,感谢两位老师的见解。

@袁园:

结合黄祯和王兴的讨论以及《当代艺术驱动器》,我设想一下融合生成式AI的版本。在《加密艺术驱动器》版本中,售卖的是提示词。然而,升级后的AI版本将直接出售加密艺术家,每个艺术家背后都有专属AI,也就是有一个独特的提词语料库。通过你的不断训练,加密艺术家能创作出独特的加密艺术作品,实现上链和实体化。拥有不同加密艺术家的人将得到各具特色的作品,因为语料库、参数和调教方法不同。你购买的不再是单一词语,而是具有源源不断生产力的加密艺术家。作品可以基于多种提示词、摄影风格和艺术史风格创作。
《加密艺术驱动器》展示视频的一帧 2022 

这并非夸张,而是基于现有技术。结合《加密艺术驱动器》的词条、Midjourney的提示词和NFT动态协议,作品可实现上链交易。通过回报可以购买更多提示词,提高训练效果,甚至聘请专业人士为加密艺术家提供服务。

前几天,《连线》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讨论了最优秀的AI作品。这些作品的优势在于提示词的能力,而且它们不是一次性给出的。艺术家首先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图像,然后将这个图像转化为提示词与AI进行交互,从而得到第一个结果。接下来,艺术家通过不断迭代提示词来优化作品,最终创造出超乎平均水平甚至非常优秀的AI作品。这些艺术家被称为“AI的耳语者/The Whisperer”,他们擅长逐步引导AI达到期望的结果,就像是先知一般,用语言指引着目标方向。

因此,今天的艺术家不再仅仅依靠手艺,而是在于他们的耳语能力。技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引导AI创作出理想作品。王兴,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兴:

确实,当前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这一想法。事实上,只需在驱动器上添加一个ChatGPT接口即可。记得去年春节刚过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基于《加密艺术驱动器》的衍生作品《异次元来信》。当时,人工智能的世界似乎还处于异次元阶段,如今这种异次元已经渗透到现实中。

我们可以将《加密艺术器》生成的许多句子输入AI,让AI将这些随机句子具象化为绘画,看看AI最终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不对生成的作品进行筛选,让AI在创作过程中保持自由。

@袁园:

能分享你做的这个吗?

@王兴:

我们当时跟另外一个AI艺术家合作,他帮我们写了一些简单的代码生成了这样的一些画面。在去年刚过完春节的时候,AI开源的应用还很难用,需要有一些AI能力的人去操作。但是今天已经变成一个通用的应用了。

Simon Meng + 数字化合物 《异次元来信》 数字绘画

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AI生成的一些画面。
@袁园:

标题是不是“当代艺术驱动器”的词语?

@王兴:

是的,我们将《加密艺术驱动器》生成的词输入语料库,无需提示词,完全依赖《当代艺术驱动器》。我们认为它的语言带有观念意味,初始阶段,与我们合作的艺术家Semon对生成画面略感纠结,因为似乎没画出具体物象。这是非当代艺术人群对AI绘画的普遍要求:画得像、真、清晰,如森林、城堡等。

当时,我个人想探究AI如何看待《加密艺术驱动器》?如何理解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奇特句子。因为《加密艺术驱动器》中许多句子我无法想象画面,但AI给出了答案。我只采用AI给出的第一个答案,而非筛选多张,让AI在这个过程中表达。

@袁园:

这个过程很迷人。


Simon Meng + 数字化合物 《异次元来信》 数字绘画

@王兴:

我没有进行筛选,就生成了这样的作品。


虚拟无往不利的觉

这幅作品是我根据自己持有的《加密艺术驱动器》创作的,记忆犹新。其他作品有些已经忘记,这幅叫“虚拟无往不利的觉”,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我对那句子的理解,至少具有很多共性。如果让我画“虚拟无往不利的觉”,我可能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如何画,但对AI生成的作品我非常满意。

@袁园:

的确还挺有意思的,《当代艺术驱动器》给出的词语本来就语义不明,甚至语法不通,莫名其妙、反逻辑的。假如是人类艺术家画,他们会努力合理化这些无逻辑、语义混乱、语法错误的话,寻找具象表现。

然而,AI并不在意,因为它本身就不理解语义。无论是符合语法的句子还是不符合的,对AI而言都是无法理解的统计学效果图。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对话变得非常有意思。

@王兴:

是的,袁园老师提到的方向将结果进一步转化为能力,与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相近。

我也在思考AI未来的发展,我不认为设计师或艺术家会失去工作机会。实际上,人们只需学会用不同的思维范式应对工作。过去我们喜欢提问题,未来应该习惯直接给AI提需求。这个转变并不困难,但确实需要一个范式的改变。

@袁园: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我们有具体的实践在这里。

自Midjourney V5发布以来,与其他AI自然语言的交互及其他工具的结合,全新地展现了何为艺术、如何创作。技术手段、生成式AI及高能量法器加入创作过程,从原初观念到最终作品评判方式发生了变革,包括美学价值与观念影响。正如《连线》杂志所述,当前生成式AI每天可能产生2000万张图像,其中必有美学价值的作品。

我们关注的是这些美学价值作品如何产生?从神秘角度看,Midjourney或生成式AI开发者也不知道系统如何产生这些作品。作品产生过程中,艺术家或提示词提供者只知道部分信息,相同的提示词让AI生成,每次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提示词有点像“咒语”,具有美学价值的作品似乎携带着神秘过程。作品的产生包含生成式AI系统注入的魔法,以及AI耳语者输入的咒语。作为人类的创作者,在过程中需与系统互动,不断迭代咒语,思考AI是如何思考的。正如你提到的图片,我们无法还原没有语义的话如何产生这样的图像,因为本身没有逻辑,开发者也无法反推。

你要去想象,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不断变化和创新来实现更具美学价值、偏离常规的视觉效果。例如,通过打乱提示词的顺序,可能产生出独特且非常有意思的图像,类似于炼金术。这种不确定的神秘魅力既源于技术,也源于人类文化中的自然语言。这种魅力吸引了各种艺术家,无论是传统艺术家还是技术门槛降低后具有创作热情的人们,都被这种神秘所吸引,投入其中。

@王兴:

确实,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与绘画无关的人开始大量使用生成式绘画技术。这种现象也引起了许多艺术家的担忧。在过去的电影制作链条中,从编剧、导演等人的文学化语言转变为视觉化需求,需要经过很多美术工作者的传导。

如今,导演和游戏设计者可以直接使用AI进行探索,而无需依赖艺术家。这使得观念和故事更为重要让更多人走上成为艺术家的道路。最好的艺术家也应该是在观念和美学上有思考和认知的人,而不仅仅靠执行导演、编剧或策划的指示。

之前在游戏公司,美术同事会因为策划的啰嗦而烦恼,但在AI普及的情况下,这种困境将不复存在。策划可以自己完成生成绘画,而具备更高美术修养的美术工作者则能为行业带来全新的美术风格和内容。尽管他们可能借助AI生成绘画技术,但他们在美术方面的专业素养仍然可以让他们胜过其他人。

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游戏和电影团队将追求每个环节的最佳表现。导演、制片人和策划也无法接受比他们差的美术工作,因为市场上,即使只是稍胜一筹的顶级美术工作者也是赢家。因此,在乐观和悲观之间,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将推动艺术家和其他从业者共同进步。

@袁园:

我持有更激进的观点。艺术家们对AI的焦虑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艺术家退出Artstation这个平台子,以及我们之前谈到的法律诉讼,艺术家控诉将他们的作品用于AI的语料库,或者禁止使用他们的名字作为提示词。我们看到许多艺术家表现出焦虑,抵抗的方式各异,甚至评论家和哲学家也在谈论艺术和艺术家的终结。

然而,我想指出的是,我认同《连线》杂志文章中的观点,如果人工智能终结了所谓的人类艺术家,那就说明这些艺术家不配继续成为艺术家。只有那些无法被AI终结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谈到技术恐慌,它大致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把新技术视为无足轻重的蠢货,小儿科的东西;
第二个阶段认为新技术危险,但人类仍然更优越;
第三个阶段则是人们意识到新技术的力量,要阻止它的发展;
第四个阶段是在意识到技术无法阻止后,人们寻求公平地使用这些技术。
.......

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面对不可否认的现实后,我们需要从讨论中提炼出真正重要的问题

现在,请黄祯继续这一轮的讨论。

@黄祯:

大家焦虑的核心在于过去的创作是否会被抄袭,实际上是在探讨创作的真正价值。过去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其实也会学习或受到其他人观点的启发,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只是降低了技艺和技术门槛,但观点的表达仍需个人的方式传递。

AI创作过程中的随机性还是蛮强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具有创造性的内容仍需个人付出努力。仅仅在技巧上画出相似或参照风格的作品是不够的。

Botto is a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artist是一个NFT项目,这个项目中,AI生成作品,社区成员投票选择删掉哪些作品,共同塑造了AI模型,生成出独特风格的作品。这是一个有趣的案例,可以看作是加密艺术或AI生成式艺术家的培养。在筛选过程中,模型在变,但生成内容的风格和表达逐渐趋向个性化或符合社群个性。
@袁园:

这个项目非常好,因为它是一个由社群DAO组织组成的集体,社群中作为批评家角色的成员们具有各自独特的审美观点,训练AI模型,使其生成具有美学价值的作品,像委员会一样培训生成式AI加密艺术家,进入加密艺术生态,或应用于游戏资产、元宇宙虚拟资产等场景。
这个项目的优势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它使得社群成为了一个有效的DAO组织,集合了多个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将他们的判断力与AI模型相结合。社群还可以分领域的成立小社群,这些小社群在特定领域中培养出了各种AI角色,加密艺术家、游戏场景设计师、电影分镜等。

在这些领域,我们的美学判断和专业知识也不会被替代,保证生成的场景具备商业和专业水准。而且,由于社群DAO组织的去中心化特性,也具有金融属性,所以有革命性地影响。

例如,在一个社群中有10个人,其中有人非常积极,对每个作品都进行标签和评级,对AI参数做出更高阶的贡献;而另一个人可能相对懒惰,不太参与标签和评选。当作品进入流通交易时,贡献较少的人获得的利益也相应减少,因为他们在AI训练模型中的贡献较少。通过将新模式与DAO组织的去中心化特性相结合,我们可以实现更公平、更有活力的分配方式,同时保留原有的美学和专业传承。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展开讨论的话题。

@王兴:

袁园老师指出的这个方向,如果行业再进入到一牛市阶段,AI与区块链的结合肯定会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最近很多人说AI压过了区块链,实际上,AI更像是生产力工具,而区块链则更接近生产关系工具。将两者结合或许是区块链的新应用场景,同时也是一种解决人们对AI担忧的方案。

在艺术领域,训练非常重要。过去,数字艺术和电影产业曾经在2D绘画与3D辅助绘画哪个更好的问题上产生过争论。而现如今,AI生成技术取代了传统绘画,使得那些在技艺上有所欠缺的人也能投身于创作。当时,纯2D人群对依赖3D技术的人群产生质疑,认为他们的作品具有“电子包浆”的庸俗特征如赛博朋克和科幻题材游戏中的红蓝光,当然,这种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当主流AI图像生成应用兴起时,我也想到了“电子包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尽管曾有批评指出3D渲染和电子包浆的问题,然而整个产业仍会朝这个方向发展。过去,电影背景很多都采用2D绘画(Matte painting),但后来许多视效公司逐渐取消了这个部门,转而使用3D技术。在当前AI发展趋势下,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更大规模地发生。

但是,电子包浆的问题并非完全没有。袁园老师提到的项目让我看到了一个机会,即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避免让电子包浆侵入新的数字艺术环境。借助基于区块链的经济模型,专业人士可以参与其中,因为区块链天然地带来新型生产关系和经济回报。实际上,这激励着大家不断寻找新风格,而不是停留在原有的风格中,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画面形式。

@黄祯: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贡献了许多想法。通过社群共同培训模型,我们的观念、认识和审美判断成为一种资源投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工作门槛和积累。过去的绘画需要创意和绘画能力,而今天则可能是大家审美观念和创作观念的累加。这将促使更多私有模型的部署,带来更细分和多样化的发展,无论是基于想法还是需求,都会比过去受限的创作空间更加丰富。这可能导致真正的大爆发和文化融合,我对此充满期待。

随着技术门槛降低,像过去的NFT项目中,许多人受限于创作能力。如今,我们拥有了这种能力,Web3改变了生产关系。基于生产力的改变,DAO组织将导致供需关系的变化,从过去的供给端受限转向真正的需求端。NFT和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将对作品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会带来新的关系和看法。

@王兴:

我刚才思考了一下生产关系问题。如果最近发生的一切是在一个Web3普及的时代,事情会截然不同。假设Artstation是通过钱包登录的孤立账户,OpenAI是拥有自己加密货币的基金会,那么每当用户输入艺术家关键词时,AI在成长,而艺术家不再被白嫖。他们应该获得OpenAI代币作为为整个生成系统提供素材的贡献。这样,每当有人输入他们的名字,他们就会获得一定数量的OpenAI代币。

在这样的语境下,许多困境、担忧可能会消失。艺术家们不会删除自己的Artstation帐户,而是疯狂地创作更多风格,尝试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让自己成为更多AI模型的素材来源。我们现在讨论的AI侵权、个人数据安全保护、区块链应用场景等问题,其实都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还没有达到一个大家齐头并进的阶段。

我非常看好Web3大叙事、加密货币和AI共同搭建有趣事物的未来。这将为艺术家们带来更多创作机会和经济激励,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黄祯:

这个想法太棒了。

@袁园:

刚才王兴提的这个想法特别好。刚才讲到的七个阶段,毫无疑问,现在就是处在第三个阶段:恐慌阶段。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阻止,例如Getty图片库禁止AI图像进入其商业库。

有些人认为可以接受AI生成的图像,但需要标明区分真人和AI作品。还有艺术家希望从训练集中撤出,例如通过检索和移除作品的项目。《连线》杂志的分析很精辟,提醒大家要跳出这种幻觉。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训练集已经包含超过60亿张带文本标签的图像。一个不太知名的艺术家是否在训练集中,并不会对AI生成的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在如此庞大的图像库中,删掉或保留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大家都察觉不出区别。

即使是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毕加索和马蒂斯,从训练集中删除他们的作品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他们已经对许多其他艺术家产生了影响,这些艺术家的风格与他们有关联。因此,即使从训练集中剔除这些大师的作品,仍然会有类似风格的作品产生。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不是艺术家的影响力会被利用,而是他们在模型中根本没有影响力。

技术方面,当前AI模型如图像的Midjourney训练集和文本的ChatGPT训练集都依赖大量数据和参数。然而,未来的AI可能不再需要大量训练集和实例,只需少量样本就能进行训练。艺术家无畏地抵抗、拒绝和恐慌地在各个层面抵制AI并无实际效果。他们应该考虑如何将个人创造力融入这个时代的进程中。

我们可以接着再讨论。

@王兴:

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机会,特别适合区块链创业者关注。通常,在金融和游戏领域之外,很难找到区块链的突破口。然而,利用区块链在人类和AI之间建立经济关系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讨方向,其意义远超过艺术领域。在未来,人类如何长期掌控AI很可能取决于经济因素。



人工智能的未来可能性

@袁园:

你们在这次Web3大会上有看到这种项目或者是探索吗?

@黄祯:

我在香港没有特别强的感受。但是,Sam Altman发起的Worldcoin项目,就是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袁园:

黄祯你可以介绍一下吗?

@黄祯:

我相信OpenAI在推出GPT模型时,已经考虑到劳动力替代、经济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变化。Sam Altman的Worldcoin项目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为每个人分配专属钱包地址,公平地将技术收益普惠于全球公民,避免主权或特权阶层影响这一过程。

OpenAI的初衷是确保AI发展惠及人类,而非威胁人类。在未来,劳动需求可能减少,只有少数人(如5%)从事工作,剩余的人参与娱乐活动,这就会引发了关于财富分配和未来工作形态的问题。工作或许变得更加稀缺且特殊,同时需要投入更多资源。

Web3的发展其实就是探索财富分配可能性,鼓励为社区提供价值的人获得价值,而非仅限于发起者或主要服务提供者。

这些问题值得讨论,也希望听到两位老师的观点。

@王兴:

这个项目我真是挺早就知道。大约2017、2018年到2020年那段时间,有一段UBI(全民基本收入,指的是定期给所有公民一小笔钱),扎克伯格在某高校毕业典礼上提出,随着科技发展,生产成本将降至接近零,过剩产能成为问题,大多数人无需一直工作。UBI作为一种应对方法,旨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当时就推出类似项目,核心是向真实的人空投商业价值,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有观点认为UBI可解放人类创造力,让人们因喜欢而从事工作,而非迫不得已。UBI看似人类某发展阶段的特权,但未来走向难以预测,最大障碍可能在政治。

前段时间,Altman的这个项目获得了巨额融资,预示着该项目可能加速发展。我们这代人将见证UBI的兴起,至于它能否带领社会更远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袁园:

我对黄祯和王兴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加密世界自2008年比特币诞生至今,起初源于对现有生产关系、制度及资本主义的不满。尽管当时尚无具体落地方案,但经济学家已提出相关思想。

我们应关注底层经济体系的重塑,而非仅关注表层应用。真正改变世界的可能性源于经济层面上的底层逻辑与制度变革,而非仅将财富从一部分人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

UBI是一个例子。人们有了基本收入后,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仅为生产资料和工具性工作而存在。如已故人类学家格雷博所言:“有多少人一直在做着连自己都觉得没有意义的‘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

德国小说《我为什么变成夜莺》中,主人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事任何职业都是不道德的。因为这样的职业总会以某种方式压迫或妨碍他人。主人公认为,最道德的生活方式是无所事事,不去伤害别人。

Worldcoin的理念是从全球利益出发,追求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非仅关注个人利益。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需要害怕人工智能,而应该思考如何与其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历史经验表明,技术从未阻止人们从事喜欢的事情。例如,摄影发明后,绘画迎来了复兴,因为不再需要进行再现。

我们谈创造力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时候,应更深入地与技术共同思考,面对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而非陷入奴役、压迫和规训的状态。我们可以与人工智能共同解决,而非担忧它抢走饭碗。这种担忧只会让人忘记曾经如何取得现有成果,变得自私和狭隘我们应关注如何与人工智能一起寻求解决方案,而非在伪命题上做无谓抵抗。

@王兴:

媒体或者一些影视创作喜欢讲悲剧故事,讲未来会是地狱、会是灾难,这种叙事还特别有市场。但我还是持一些乐观态度。

AI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由最优秀和理想主义者孕育出来的,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拥有无数机会,作为美院毕业生,我涉足艺术、游戏、电影、投资等领域,享有前辈艺术家无法企及的自由。

早期互联网开发者经常很贫穷,但Web3创业者都非常富有。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早早赚钱、投身艺术、追求理想。从小就拥有理想,而非成年后才饱尝社会残酷,这是一种幸福。

@袁园:

我挺认同你刚才说到这一点,作为第一代互联网用户,我在90年代初开始接触拨号上网和电脑,让我在40多岁时能投入热爱的艺术领域。若没有早期参与其中,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机会。

20岁前,在单色显示器上学会编程,与计算机简单交流的激动,让我觉得仿佛与外星人交流,比人类交流还兴奋。

这一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让给很多人带来了兴奋。过去看似高不可攀的创造者身份,现在通过普及的自然语言技术就可以实现。我们应拥抱激发创造力的事物,而非捍卫过时的狭隘观念。

@黄祯:

今天,在这个论坛上,我们算是三个不同年龄段、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互联网的人。我对袁园老师的观点特别有感触。当我第一次使用ChatGPT编写整个无代码应用程序,遵循代码开发流程时,它亲自指导我这个过程。当我第一次成功开发出自己的无代码应用程序时,我充满了激动和感慨。那一刻,我像袁园老师所说的那样,感到非常兴奋。我甚至在朋友圈里写道:“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了,属于下一代的机会来了。”

ChatGPT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和知识,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我们每一代人都在经历着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这不仅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们可能各自经历了互联网不同时期,但现在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将不仅仅持续十年或二十年,而可能是下一个一百年的巨浪。

我们刚刚经历了上一个时代的人离开,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现在我们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新命题。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袁园:

黄祯讲得非常好,我们三个人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互联网技术,每个人都有自己被技术影响的亲身体验,让我们感到激动和像插上翅膀一样的自由感。

今天看到了一篇让我感到失望的文章——我非常喜欢的德国艺术家史托耶尔(Hito Steyerl)最新展览的采访。尽管她长期关注技术,并在2017年的区块链艺术著作中担任作者,但在采访中,他表达了一种恐慌情绪。他似乎认为AI只是一些统计数据的效果图,是一堆垃圾的图像,这让我非常失望。

史托耶尔长期思考技术问题,并且在当代艺术领域非常有影响力,但是他对AI发展的观点太过偏狭,这是让人失望的地方。他的观点可能会影响很多人,但我们不应该否认AI是一个工具、一种技术,而不是一个没有血肉的东西。我们三个人都曾经与人工智能有过连接,它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恐惧。

我们必须积极地思考我们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不要简单地拒绝它。即使在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人也会在与技术连接时感到兴奋和获得能力和权利的可能性。我们回顾自己的经历,即使在社会中没有话语权,与初代互联网技术连接时,我们也体验到了特别激动的感觉。这种姿态非常重要,我们不仅仅要看待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更要看待它为我们带来的可能性。

好,今天谢谢王兴和黄祯参与我们的讨论。也感谢今天来观看直播的观众,谢谢大家!

  

【往期回放】

1

  讲座文稿:ChatGPT 如何影响元宇宙 ?| 加密艺术与元宇宙NO.17

2

  讲座文稿:何为新风格:关于生成对抗网络与扩散模型的迷思 | 加密艺术与元宇宙NO.15

3

  讲座文稿:从脑宇宙到元宇宙 | 加密艺术与元宇宙NO.13

4

讲座文稿:开放的作品与元宇宙“再进化”的游戏潜能 | 加密艺术与元宇宙NO.12

服务器艺术以服务人类的智慧与知识生产为宗旨,汇聚艺术与科学、哲学人文各学科领域的精英人脉,打造一个理性思想与感性经验交互碰撞、沟通和融合的跨界空间,以此探讨并追究艺术、科学、哲学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服务器艺术基金会将承载一个跨学科、多媒体的交流平台“呼吸公社”,定期举办跨领域的学术对话、讲座、论坛,以闭门与公开、线上与线下等各种交流传播形式,不断拓展并突破现代社会的知识视界和思想疆域。
同时服务器艺术立足于艺术的当代性、国际性和原创性,致力于探究全球语境下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并以收藏、研究优秀当代艺术作品的新型模式,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人类知识基因、文化根性和历史文脉上的不断建构和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